“高水平开放看河南”系列述评之三
时间:2019-08-06 01:20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河南日报报道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 这样的开放,才是新时代的高水平开放。 必须要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始终备受投资者青睐,并以开放度的持续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有些地方却始终打不开局面、破不了困局。必须要看到,对比长三角、珠三角这样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河南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政策措施以及具体实施上,都有很多功课需要补、很多短板需要补、很多缺陷需要补。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人人都是开放主体,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现在,是时候想明白、回答好一个问题了——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我们都需要做些什么? 人尽其才 站在更高质量开放的新坐标上,河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有着一亿人口的河南,缺“人”。 河南缺“人”,缺的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缺的是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技术产业人才。项目负责人说,“既懂外语又懂工程专业知识、能用外语做工程标书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地方商务局局长说,“我们经常要协助企业去外地招工,人才匮乏和用工难导致项目不能更好落地。” 河南缺“人”,缺在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聘不来、留不住现象依然严峻。与瞄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目标的其他地方相比,河南无论是从扶持的力度,还是能给予人才成长发展的空间,都不突出。 外来的凤凰不好引,“自产”的人才也觅高枝。郑州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优秀本科生留在河南的不到10%,研究生更少;河南大学每年1万名毕业生,留在开封的不足300人。 解决“人”的问题,要做好两篇文章。 一个是优化存量。河南依然处在人口红利期,但必须把人口资源变成人力资源,进而变成人才资源,才能承接更高端的产业和项目,才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进步。河南这些年来大力实施职业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就是要做好提升存量素质的大文章。 一个是扩大增量。引进人才不能盲目“抢”,也不能勉强“凑”,而要突出优势求贤才、围绕产业找人才,把招才的重点放在河南最需要的开放型人才上,尤其是那些懂产业政策、懂项目运作、懂法律法规、懂涉外规则及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给他们施展才华、体现价值、赢得发展的舞台和机会,才能从根上留住人。 物尽其用 区域竞争中,要素成本的洼地,才能成为投资创业的高地。而目前河南面临的,是要素保障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递减。 ——要解决好“地”的问题。 河南人多地少。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需要占用土地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项目,总要“落地”;另一方面,作为“中原粮仓”,坚守耕地红线是使命更是责任,土地的供需矛盾必须解决。 不能让谈好的项目“飞”了,不能让“项目等土地”。这就需要我们拓宽“开源”渠道,改革土地政策,宅基地复垦券制度让2018年的河南比上年多“长”出59万亩耕地;需要我们实现土地“节流”,向低效用地“开刀”,向节约集约转型,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要解决好“钱”的问题。 河南财政底子薄,保障能力弱,同时,发展需要用钱、民生需要用钱,“僧多粥少”的难题必须解决。 开封市对出口龙头企业出口1美元奖励6分钱,这个政策把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的车辆出口留在了河南。今年1月至5月,奇瑞河南汽车出口9179万美元,占全省汽车出口额的30.5%。“巧用四两拨千斤”,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就能最大限度引导、激发、撬动社会资本向河南聚集的积极性。 要“蓄得住水”“引得来财”,还要打造金融高地,壮大“金融豫军”,补上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结构失衡的短板,重点引进、培育非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支持创新要素的基金、投资公司,为河南高水平开放提供资金“活水”。 政利其谋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传统产业发展遇到的大都是新问题,新产业、新业态又往往与原有政策“不合槽”。这个时候,亟须我们深化体制改革、大胆进行机制创新,用政策建立起公平开放、有序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以行政效能的提升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适应新时代发展之需、高水平开放之需。 政府要当好企业的“守护神”,帮助企业破解在投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堵点”“痛点”“难点”—— 在郑州,得益于原产地证“信用签证”管理,宇通客车外贸经理王文斌少了反复“跑腿”的烦恼,“一年少跑170次,节约了800多个小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