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共享汽车撞人保险公司拒赔 终审保险公司被判赔偿
时间:2019-08-03 19:55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osi 点击:次
新京报讯(记者 刘洋)尚先生驾驶共享汽车发生事故,保险公司以非营运车辆改变营运性质而拒绝赔偿,该案曾经在两审期间反复辩论保险公司是否应赔偿的问题。北京市三中院今日(7月24日)通报该案终审判决,法院认为车辆投保后作为租赁用途,使用性质并未发生改变,判决保险公司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此前,在北京市三中院十四法庭,该案二审开庭审理。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实习生 陈婉婷 摄 二审围绕车辆使用性是否发生改变讨论 据新京报此前报道,2017年5月21日,尚先生通过手机APP,在街边租赁途歌共享汽车一部,在驾驶途中与刘先生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刘先生十级伤残,经交管部门认定,尚先生负事故主要责任。一审中,刘先生起诉要求尚先生、途歌公司、保险公司等对其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一审法院认为尚先生驾驶的车辆登记使用性质为非营运但实际用于分时租赁,变更了车辆使用性质,而且显著增加了危险程度,保险公司可以在商业险范围内拒绝赔偿。尚先生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二审庭审中,各方围绕车辆使用性质是否发生改变并增加了危险程度展开辩论。 尚先生表示,车辆使用性质完全没有变更,其租赁共享汽车是用于代步,与私家车的区别就是车辆来源不同。对于车辆的使用性质及投保情况,尚先生扫码打开车门前完全不清楚,打开车门后车内也没有明显提示,驾驶证及保单中记载的信息有很多专业术语,尚先生也不了解,即使了解里面记载的信息,但车辆已经开始计费,若此时关门下车则要白白损失十几元钱。如果保险公司拒赔,实际上是把风险转移给了用户。因此,尚先生认为保险公司应当赔偿,如果保险公司不赔偿,途歌公司也应该赔偿。 受害者刘先生也部分认同尚某的意见,认为车辆用于代步没有改变使用性质,目前也并无数据表明共享汽车事故发生率、车辆风险高于私家车,保险公司不应该拒赔。 保险公司表示,共享汽车属于营运车辆,行驶路线、驾驶人员不固定,各驾驶人对车辆性能掌握参差不齐,车辆风险明显高于私家车。尚某驾驶的车辆是按照“非营业”投保的,投保时途歌公司告知保险公司是租赁给大客户用作公务用车但该车实际用作共享汽车,这属于改变车辆使用性质,根据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有权在商业险范围内免赔。 终审认为租赁未改变车辆性质 经审理,三中院认为,分时租赁汽车,俗称共享汽车,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本质上就是租赁汽车。尚先生驾驶的车辆使用性质登记为“非营运”,但“营运”、“非营运”的分类来源于《机动车类型术语和定义》(GA802-2014),该文件是车辆登记管理中的分类标准。 本案中,双方的争议问题涉及的法律关系是保险合同关系,保险行业对使用性质的分类标准与车辆登记层面的分类标准并不相同。各保险公司在进行车辆性质分类时,其分类标准和类别不一而足,保险费率亦有差异,比如,有保险公司将车辆区分为家庭自用客车、非营业企业客车、非营业个人货车、营业个人出租/租赁、营业企业出租/租赁等。因此,行政管理方面的认定标准不必成为民事争议的判断依据,应当根据双方签订保险合同时对于车辆使用性质的约定来确定车辆的使用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法院认为,本案中,途歌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汽车租赁业务,在投保时是批量办理的投保手续,保险公司作为专门从事保险业务的公司,面对批量投保需求,理应对车辆用途尽到审查义务。实际上,通过保险公司当庭的陈述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在核保的时候十分清楚该车辆是用于租赁的,在此情况下,保险公司同意按照“非营业”的使用性质来投保,应该说双方对于将涉案车辆性质确定为“非营业”并订立保险合同、收取保险费用是形成了一致意见的。车辆投保后,实际上也是用作共享汽车也就是租赁,车辆用途、使用性质与投保时的约定并没有发生改变,保险公司主张车辆使用性质发生改变是不成立的。 最后法院终审作出上述判决。 (责任编辑:admin) |